首页 资讯 正文

舞台剧《觉醒年代》在泉州连演2场 观众同呼吸共“觉醒”

体育正文 205 0

舞台剧《觉醒年代》在泉州连演2场 观众同呼吸共“觉醒”

舞台剧《觉醒年代》在泉州连演2场 观众同呼吸共“觉醒”

  古驿道的走向和如今的324国道大致平行。“以前这条路弯来弯去,主要是骡马和人在(zài)走。”顶许村77岁(suì)的村民陈文目(chénwénmù)说,以前村里有不少(bùshǎo)人靠这条驿道外出,其中有个人在驿道上跑运输发家,专门从同安运输物资到角美,后来发家致富,盖起了大厝。

 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,这条古驿道上(shàng)还曾经出现过运输用的骆驼。陈文目(chénwénmù)说(shuō),此人最早靠一公一母两匹骆驼运输,后来才换成6匹骡马。

  顶许村张庄社98岁老人陈合世回忆,古驿道穿过顶许村张庄社后(shèhòu)到达李林村,也就是史料记载(jìzǎi)的鱼孚铺(pù)位置。“民国前这条道路不算宽敞,只有人跟马能过。”陈合世老人说,当时(dāngshí)鱼孚铺还有个租轿子的店铺,来往的行人、客商如果累了,可以到店里租轿子坐。

  古驿道上(shàng)曾经有一条分支,灌口(guànkǒu)镇东辉村68岁的村民卢友团说:“解放前,(漳州)长泰山(tàishān)重的人都是徒步通过这条路到我们灌口菜市场来的。”他说,路仅有约一个车道宽,“两白一黑”——大米(dàmǐ)、棉花和煤炭是这条道路(dàolù)上的“硬通货”,驿道上还常有漳州长泰的人挑担运输土特产到灌口镇集市上售卖。

  听着老人们的讲述,眼前浮现出这条忙忙碌碌的古路,想象(xiǎngxiàng)着它为当时的民生做出了多大的贡献。可惜老路如今已经(yǐjīng)难觅踪迹,陈文目(chénwénmù)说,“能标记驿道曾经的走向的,只剩下这些桥了。”

 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,古驿道(yìdào)如今只剩下苎溪桥、深青桥、黄庄桥(huángzhuāngqiáo)这三座桥。我们的寻访就从苎溪桥出发,往漳州方向前进。

宝莲堂门口的(de)村道是以前的古驿道。

  宝莲堂前,古驿道(dào)变村道

  苎溪桥(zhùxīqiáo)始建于宋大观(dàguān)年间,是厦门现存年代最早、跨度最长、保存最好的石构桥梁。过了桥往西南方向前行,就到了位于集美(jíměi)第二农场的田里社自然村。

  村中有(yǒu)座名为宝莲堂的庙宇。宝莲堂始建(shǐjiàn)年代未知,曾于民国26年7月修缮,后于1991年翻修,2014年再次翻建。据堂(jùtáng)中的《重建宝莲堂碑记》记载,“……本堂始建年代未详,堂口为北宋大观年间(niánjiān)漳州至泉州交通驿道……。”

  宝莲堂前的小路便是曾经(céngjīng)横穿整个村子的古驿道,如今已经成为人来车往的村道。堂边伫立着一棵大樟树,枝干遒劲,树冠(shùguān)遮天蔽日,树上挂着集美区人民政府的树牌,证实其树龄已有129年,是福建省三级古树名木。它(tā)安静见证了这里百年来的岁月变迁(biànqiān)。

  闽南文化研究会会员陈祝鸿说(chénzhùhóngshuō),史料中(zhōng)记载的安民铺就是如今的田里社,可惜如今看不到任何遗迹。

灌口境内古驿道(yìdào)示意图。陈祝鸿 手绘

  河滥桥,牛车过不了的小桥(xiǎoqiáo)变身大路

  宝莲堂向前,有(yǒu)一座消失的(de)河滥桥(也被称作河兰桥、河栏(hélán)桥),这座桥也曾(céng)是(shì)古驿道上的必经之路。 桥位于拐仔溪上。田里社村民吴建源回忆(huíyì),他从1980年至2000年就在附近养鸭子,对这座桥相当熟悉。在他的记忆中,河滥桥的形状和苎溪桥相似,都是三孔二桥墩,桥有三条石板宽,五六条石板长(zhǎng)。走亲访友、赶集看戏……都是当时附近村民从第二农场到东辉村的“捷径”,村民农田灌溉也都需要到溪边引水。

  1964年吴建源搬来此处时,河滥桥(qiáo)上的石板已经(yǐjīng)出现了不少自然的破损和断裂。“当时牛车不能过,但(dàn)自行车可以过。”他说(shuō),一直到2010年左右厦门正新集团在后溪镇开工建厂前,这座桥都还存在。

  在吴建源的指引下,记者来到位于埔岭(lǐng)路的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(集美厂)附近的山坡上(shàng),河滥桥的旧址就在如今(rújīn)的正新工业园区中(zhōng)。山脚下如今是一片空地,未改道(gǎidào)前,拐仔溪就是从(shìcóng)山上流下来,最终汇入许溪。如今的横一路上车水马龙,放眼望去道路两侧都是工业园区。今昔对比,沧海桑田,古时牛车都无法通过的石板桥,如今成了大型货车络绎不绝的宽阔道路。

塔仔塘桥,见证了古(gǔ)驿道的变迁。

  当地俗语,印证古村落(gǔcūnluò)的兴衰

  经过许溪桥,古驿道就来到了灌口镇顶许村张庄社。据说在宋朝,张庄曾作为鱼孚古驿站(yìzhàn)的要塞,是驿站官兵生活物资的采购地(dì),因此(yīncǐ)商贩云集,慢慢发展为一座(yīzuò)城。如今,张庄仍完整保留着城隍庙、古城墙、西门等古城的印迹。

  由于(yóuyú)瘟疫、拆迁等原因,附近的村庄渐渐衰败乃至消失,有一段时间(yīduànshíjiān),这一带的松林中甚至有华南虎出没。陈合世说他十几岁的时候,就有老虎到村中叼走村民养(yǎng)的猪,附近村庄还组织了打虎队。

  陈合世老人回忆(huíyì)说,在附近的村庄中,东西蔡村人口最多,有上万人,清朝末年由于瘟疫减员到只剩几百人。灌口本地有一句俗语:“你们的人马(rénmǎ)有比东西蔡还多吗(ma)?”就是用来形容东西蔡曾经人丁兴旺的情况(qíngkuàng)。

  由于瘟疫、拆迁等(děng)原因,附近的(de)岩厝、冬青、港头等村庄已经消失。顶许村还流传着这样一句有趣的俗语(súyǔ)——“吃了(le)三社半”。传说周边有一个人好吃懒做,附近的三个村庄没落之后,他就靠变卖村里剩余的木料瓦片过日子,村民就用“吃了三社半”来调侃此人。这句俗语也侧面(cèmiàn)印证了,附近曾有许多村庄随着时间流逝(liúshì)而逐渐消失。如今在阳翟社附近的洪宅土地中随便挖掘,都还能发现(fāxiàn)瓦片。顶许村77岁的村民陈文目说,附近的湖里社以前有一千多户,解放(jiěfàng)时还有四百多户,现在由于征地拆迁,村民大都搬到其他地方去了。

贞寿牌坊(páifāng),因为建设需要,移到了风景湖公园里。

  古牌坊,彰显驿道上忠义故事(gùshì)

  82岁的(de)庄和杰老人是(shì)东辉小学的一名退休教师,自1958年任教以来,研究(yánjiū)本地文史多年。他记忆中古驿道大致的走向,是从(cóng)苎溪桥到了山埔社之后分岔为两条(liǎngtiáo)线路:一条从山埔社通往东辉村,经过九十九间大厝,再到双岭村(shuānglǐngcūn);另一条则从山埔社经西南桥到张庄社再到鱼孚驿(今李林村鱼孚社)。老人所说的西南桥,就是如今324国道上的许溪桥。

  在老人们(rénmen)的(de)记忆中,从顶许、李林等村到灌口要经过一处牌坊,这处牌坊就是“柯氏贞寿牌坊”。庄和杰老人说,以前出行时,到达贞寿牌坊旧址后,过了(le)一处小溪,溪水上有石板做的小桥,再走(zǒu)一段大概100级的爬坡阶梯,最终到达灌口老街。

  众人所说的柯氏贞寿牌坊,原址在李林村口(cūnkǒu)古道上,后来因建设需要迁至风景湖公园里,牌坊是为了表彰奉直大夫陈国壁(chénguóbì)之妻柯氏忠贞(zhōngzhēn)长寿而建。

  到了灌口的白水泉,那里有(yǒu)一处水井(shuǐjǐng),方便人马休整,之后再经过塔仔塘桥、深青桥,最终抵达深青古驿。

  在风景湖公园里(lǐ)的(de)塔仔塘桥附近原本也有一处牌坊(páifāng),是为(wèi)了表彰黄庄村村民杜艮而建的。杜艮是安仁里黄庄人,小时候家里十分贫苦,后来到南洋谋生,发财之后做了很多善事,包括把从灌口到长泰县山重村的山路全部铺上(shàng)石阶(shíjiē)。尤其坑内山上那一小段鱼脊背似的羊肠小道,他特地交待要(yào)铺上好的花岗岩条石为石阶。后来有人计算,共有120多条石阶,就称为“百二阶”。此外,杜艮还在坑内路口的观音亭设立救济站赈灾济困(jìkùn)、捐款修筑漳州西溪(龙江(lóngjiāng))上的中山桥(漳州旧桥)、在同安县城献(chéngxiàn)款办学、在鼓浪屿设立女子书院等。深青村老人林得时回忆,这个牌坊比如今凤山书院里的牌坊更为气派精致,可惜后来拆除了。

始建于(yú)元代!它是厦门唯一保存完好的古驿站门楼

  要想凭吊这条古驿道,最佳的去处(qùchù)是深青古驿站。

  深青古(shēnqīnggǔ)驿站和深青古桥位于集美区灌口镇深青村村北面。驿站门楼(ménlóu)为砖木结构,门楼上石额镌“驿楼古地”四字清晰可见(qīngxīkějiàn)。驿站门楼现为厦门市(xiàménshì)二级文物保护单位,也是厦门市唯一保存完好的古驿站门楼。

  深青(shēnqīng)驿始建于元代,明洪武十四年(1381)及(jí)景泰元年(1450)两度扩建,是连接福建漳、泉两府的重要驿站。

  现存的(de)驿(yì)楼(yìlóu)和驿桥均为明代建筑。驿楼结构完整,驿桥(深青(shēnqīng)桥(shēnqīngqiáo))系石构四墩五孔梁式桥,是研究福建省古代邮驿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(zīliào)。元代初,驿站由鱼孚驿移建于深青村。深青驿站初设于茂林庵,后扩建驿楼、驿馆、驿埕、驿兵宿舍(sùshè)、马房、洗马池等,又于驿楼东北面百米处设轿间,两里(liǎnglǐ)处建有路亭。驿站原设驿丞专理,规格最大时,设有监信官、驿信官、里班、抄单、走递、担夫、驿信兵等,员额达80余人,有驿马50多匹。到了清乾隆二十年(1755)深青驿站裁汰归县管理,清末随着各地近代邮政局(yóuzhèngjú)的先后开办,深青驿邮逐渐废止。

  “深青驿口街比厦门任意一条街都早(zǎo)”

  驿站古代是官办邮站,负责朝廷与地方(dìfāng)、官府与官府之间传递信息。驿站同时(tóngshí)设有驿馆,专供来往朝廷官员住宿。同时也是朝廷、省县(shěngxiàn)考期间,各地举子赶考路上借宿之所。根据深青桥造桥碑文与茂林庵里功德碑记载,深青驿站不仅仅兼具信息传递、官物转运、驿馆接送和官员住宿等功能,同时也充分参与了建桥铺路(pūlù)、水利建设与民间(mínjiān)信仰活动(huódòng)。

  “深青驿口(yìkǒu)街比厦门任意(rènyì)一条街都早。”深青村83岁的(de)文史研究者林得时说,深青自南宋开辟驿道(yìdào),元代初设置驿站,驿道与驿站给此地带来了经济繁荣和发展,到了明代已颇具规模。“当时最近的集市也要跑到鱼孚,驿道建立之后,附近村庄居民看好此处的商机,纷纷来驿道两旁摆摊(bǎitān)设店。”林得时说。

  如今,驿口街上还能看到古代的店铺遗址。因路面改造抬升(táishēng),店铺的木制窗(chuāng)框下缘已经近乎与地面平行(píngxíng)。林得时介绍,明清时期的商铺都是开店窗迎客,而非开店门(mén),店窗不高但较宽,货物就摆放在窗口售卖。

驿口街上残存(cáncún)的店铺围墙

  消失(xiāoshī)的古路亭是驿站配套设施

  若你在上世纪(shìjì)60年代之前,从灌口往西南古道(gǔdào)出发,经过拥有(yōngyǒu)三百余年历史的塔仔塘桥,再穿过牌坊旧址,走一段(yīduàn)山丘古道,便能看见一座路亭。它距离灌口约有五里,故又称“五里亭”,距离深青驿站约二里。

  据记载,路亭(tíng)是一座四角亭,四条屋脊尾端为跷脊,亭柱间铺有石板(shíbǎn)椅,亭后立有石碑。站在路亭顺着(shùnzhe)驿道往西南方向望去,驿楼(yìlóu)古地尽收眼底。路亭是驿站的配套设施,是迎送官吏的地方,驿兵需要站在驿楼瞭望路亭方向是否有驿使前来,若有驿使,驿站就要做好(zuòhǎo)迎接准备。同时,路亭也是过路行人或深青(shēnqīng)村民耕地放牧间隙的休息场所。

  林得时老人回忆说,路(lù)亭上有一副对联:四大皆空谈片刻,不分你我;两头是路坐一会,各自西东。路亭于1961年被(bèi)拆除(chāichú),后来深青驿站门口修建一处路亭,又把这副对联刻在了亭柱子上。

  “这些道路(的走向)像我这个年纪的还能(néng)说得清,年轻一些的可能也并不知晓。”林得时感叹(gǎntàn)。

  “深青(shēnqīng)”地名由来有两种传说

  “深青”地名传说是(shì)因建桥而得名,有两种说法:其一是民间传说古时深青有溪无桥,村民要涉水过溪才能和周边村落来往,耕种交通也十分不便,如遇暴雨或山洪更是举步维艰(jǔbùwéijiān)。所以各村家长商议,集资建桥,但是溪又深水(shēnshuǐ)又浑,无法下桥基。众人祈求天公神明保佑,让(ràng)溪水(xīshuǐ)化清,好砌桥基。水神见到民众的诚意,就把(bǎ)溪水化清,使得木桥顺利建成。为了纪念神明庇佑,便为此地取名(qǔmíng)叫深青(清)。第二种说法是古时深青溪(qīngxī)很深,但溪水非常清澈,北宋诗人苏东坡诗作《汲江煎茶(chá)》中有云:活水还须活火烹,自临钓石取深青。深青溪深水清,取自文人手笔,即命名为“深青”。

  古驿道(yìdào)过了(le)深青驿站之后,一直延伸(yánshēn)到漳州。如今驿道上的繁华不见,马蹄声不再,只有古老的故事在岁月深处凝聚成一段又一段记忆,留在老人们的脑海中。

  拓展(tuòzhǎn)>>

  古驿道(yìdào)或由朱熹劝说开辟?

  文史研究者林得时说,关于这条宋元古驿道的(de)(de)开辟还有一个精彩的传说。

  他收集编写的《安仁里民间故事(mínjiāngùshì)文集》中记载:宋朝时期,皇帝为巩固皇权,派出精通风水的大臣朱文公(朱熹(zhūxī)),到全国(quánguó)各地去勘探地理风水。一天朱文公来到鱼孚驿站,当时深青还没有设立驿站和驿道,古道要经坑内翻过夕阳山再通往(wǎng)漳州等地。朱文公往西南方向望见牛岗岭,见其如一头雄牛凶猛异常。他就急忙来到深青,发现此处有很多小村庄聚集(jùjí)在一起,如同(rútóng)集兵备战。

  他担心此地会有(yǒu)草霸王出现,便去见各村的乡贤族老,劝说如果在深青开辟一条(yītiáo)大道(dàdào)通往漳州各地,会给百姓带来财富,还能促进地方经济繁荣、交通便利。各村听了觉得很有(juédehěnyǒu)道理,就动员百姓献田拆房开路。

  从地理风水上看(kàn),深青的(de)位置在牛岗岭的鼻嘴处,开辟的这条道路刚好从牛鼻(niúbí)穿过,被称为“牛鼻穿绳”。路像一条绳子,公牛穿绳就变乖了,便不怕有草莽称王。从此深青就拥有了联通八闽的大道,道路开辟后,也确实给当地带来了经济(jīngjì)发展和商贸繁荣。

(文/图 厦门晚报记者(jìzhě) 黄颜希 陈满意)

舞台剧《觉醒年代》在泉州连演2场 观众同呼吸共“觉醒”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